上课地点:美院南山校区4号楼209教室
课程时间:4/20-5/29
(六周12节课,每周二周五6-9PM)
授课教师:王智明
(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员)
主 办: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
合 办:亚非拉文化艺术研究院、视觉中国研究院
跨媒展研硕一、硕二必修,其他有兴趣参与者开放报名,共计15人为限。
报名请以“报名思想第三世界导论课”为email主旨,将姓名及院系寄至助教信箱angilee017@qq.com,以便加入课程微信群、领取课程阅读材料。
这是一门硕博士生的讨论课,旨在带领学生思考第三世界历史与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意义,并对重要文本进行细读,讨论与反思的练习。
所谓“第三世界”有三重不同意义:第一,它是在以反殖民、反帝国、;第二,在地理文化空间意义上,它指向一般所谓的“非西方”地带,从而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眼睛,,进而思考何谓进步,何谓落后?第三,第三世界不只是相对于第一世界(欧美资本民主)与第二世界(苏联共产国际)的存在,它同时也是对世界的另类设想,用南韩学者白乐晴先生的话来说,它要求不是三个世界,而是重新组构一个以人民为本的世界。
第三世界论因此同时也是“另一个世界论”,它要求我们放开既有的思维框架进入他者,并从他者的角度来看待世界,探勘得以重建世界的文化资源。因此,它要需要我们认清自己与他者的现代性伤口,了解自我与他者是在什么样的脉络中产生了什么样的关系,从而找到携手前进的勇气。在中国崛起的当前,这样的反省与前瞻将会愈来愈重要。
第三世界范围广大,无法在六个星期的课时全面覆盖,所以我们扼要选择了几个关键地区,进行梳理与思考:基本上,除了前两堂课的导论外,每三周我们将集中讨论一个地区:分别是加勒比海、非洲与亚洲。课程当中也将涉及一些经典作品与思想著作,作为我们思想第三世界的养份。由于这堂课与“思想第三世界”国际工作坊,在设计与构思上,是相连的环结,所以希望修课的同学也参与6/1-2的国际工作坊。
同学上课前应该充份阅读指定教材,参与课程讨论,并于每单元课程结束时提交2-3页的心得一份(导论不算,共三份),并且在最后一堂课(6/1)参加心得分享。
Richard Wright, The Color Curtain: A Report on the Bandung Conference (Harper Perennial 1956/2008)
这一讲旨在介绍这门课的根本思路:即第三世界运动的历史、心情与意义,尤其聚焦在“种族”与“宗教”这两个问题上。
Vijay Prashad, The Darker Nations, xv-xix; 3-115
特别放映:The Stuart Hall Project
这一讲主要提供第三世界运动的历史过程,并以Stuart Hall为例去思考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移动与劳动。
加勒比海:
4/27周五 殖民经验与西方经典:Aime Cesaire
A Tempest, Return to My Native Land
延续前讲对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移动与劳动的关注,这一讲开始将介绍一系列的加勒比海作家。
Michael Dash, Introduction to The Caribbean Discourse, xi-xlv
Selections from Poetics of Relation, 5-42; 133-179
这一讲以Glissant的诗意散文为核心,思考加勒比海的文化生成以及Glissant自己的关系诗学。
Selections from Wretched of the Earth, 7-31; 148-248
在这一讲里,我们聚焦在Fanon谈国族意识与国家文化上的两篇文章。Fanon的省思对于今日思考第三世界尤其重要。这也将我们的思考从建立主体性的考虑转向知识与技术的拷问。
5/7周一 冲绳:美日之间(本次调至周一上课)
目取真俊,〈水滴〉
选读,大江健二郎,《冲绳札记》,页11-105
谷川雁,〈迈向意识之海的物语〉
从这一讲开始,我们将思考第三世界的重心转向亚洲,特别是亚洲内部仍然难解的几个“核心现场”:冲绳、越南与台湾。
纪录片:Daughters from Danang
这部纪录片记述了一个越美混血小孩“返家”寻亲的故事。,如何回家,能否回家,哪里是家的追问,呼应了Cesaire对于殖民地知识分子的思考,也再次将种族的问题提至前景。
陈映真,《忠孝公园》
在《忠孝公园》里,陈映真这三篇出版于两岸和解初期的作品,大致反映了他对于“和解”的思考,不只是台湾内部的省籍和解、、还有东亚内部的战争伤痕如何化解的问题。
《界而治之:Define and Rule)
在这一讲中,我们将延伸前三讲对于身份与家国的讨论,来进入与思考非洲的“原住民”问题,并以之为起点讨论所谓的“统治技术”。
Selection from The Invention of Africa, 1-97
在这一讲中,我们将深人“统治技术”的问题,讨论“知识”如何作为“统治技术”的核心环结。
Selection from Rule of Experts, 19-119
这一讲将进入统治技术的最后一个环结,即技术本身。以英国在埃及的殖民经验为出发,Mitchell把问题焦点指向了“经济”,尤其思考经济作为一种现代的知识论,如何在殖民过程中促成了“专家之学”或是知识的暴力。
Sethembile Msezane, Chapungu–The Return to Great Zimbabwe, 2015.
Ruth Simbao, “Situating Africa: An Alter-Geopolitics, or Chapungu Rises,” African Arts 50.2 (2017): 1-9.
-----, “China-Africa Relations: Research Approaches,” African Arts 45.2 (2012): 1-7.
-----, Making Way: Contemporary Art from South Africa and China(Grahamstown, South Africa: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 of Africa, 2012).
本讲以Simbao的文章为入口,思考中非文化与艺术关系的开展,以及进行相关研究时所将面对的挑战。
Hua Jiming, Walking into Africa in a Chinese Way, Cape Town, 2010
心得报告与分享(10AM-1PM)
Ruth Simbao基调演讲(3-5PM)
马穆德‧曼达尼(Mahmood Mamdani)着,《瓦解殖民世界》(陈光兴主编,台北:台社,2016)。
理查德‧雷德(Richard J. Reid)着,《现代非洲史》(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3)。
Giovanni Arrighi, Adam Smith in Beijing: Lineages of the Twenty-First Century (London:Verso, 2007).
Stuart Hall, Familiar Stranger: A Life between Two Islands (Durham: Duke University Press, 2017).
Viet Thanh Nguyen, Nothing Ever Dies: Vietnam and the Memory of War (Cambridge, MA: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2016).
Vijay Prashad, The Poorer Nations: A Possible Hisotry of the Global South (London: Verso, 2012).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看详细课程介绍
Copyright © 台湾民族音乐联盟@20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