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点击上面蓝色字 订阅!!
联系小编:SDSSW99(私人微信) 1250561148(QQ)
(本文由福州人家出品,转载请在开头保留这行字,文末带本号二维码,否则视侵权)
奇特端午习俗
福州 用煮粽水洗身
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后,会把留在锅里的水用来洗脚、洗脸、洗身子等据说洗后夏天不会生痱子,不会被虫咬。
福州 做节仔
老福州人对祭祀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仪式感,初四张罗着祭拜祖先,初五则是供菩萨,当然,有的人也会在初三就祭拜祖先了。
旧时没有自来水,福州人还会在五月初四这天,从河里、井里挑水回家,将家里水缸装满。“五月四水”据说具有治疗烫伤等等的作用。
福州 喝“午时茶”
端午当天,人们到山上、田边等野外采集许多野草树叶,或切成片,或切成段,跟茶叶等混在一起晒干,收存备用。因为它是端午节时制作的,所以就叫它“午时茶”,它对咳嗽、肚子疼、消化不良都有效果,还能防暑降温。
福州 晒午时
老福州人相信端午节时,太阳会杀灭一切霉气。所以在这天早早地将洗净的菖蒲、调了雄黄粉的白酒、干净的家具、被帐,放到阳台、屋顶上去晒,直晒到中午阳光直射为止。
晒过午时的艾草用来煮午时蛋,这种蛋壳黄味香。
福州 贴时书
午时书指无横批的对联,大多是与端午相关的内容。据说是因为当初福州有才的人,觉得就春节发挥一次,完全不够好么?!于是端午节也来个小对。
午时即端午节11:00至13:00,家家户户像贴春联一样,在门楹贴上午时书。
福州 端午进献公婆
福州端午旧俗,媳妇于是日以鞋袜、团粽、扇子进献公婆。
长乐三溪村 夜渡龙舟
“自古龙舟日竞渡,独有三溪夜赛航”
福州长乐区三溪村夜渡龙舟
已传承600年!
它曾登上过CCTV1的《新闻联播》
CCTV13的《东方时空》
央视称它是
福州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 在去年5月28日晚7点,CCTV《新闻联播》对全国各地的端午节龙舟活动进行了报道,其中就提到了福州长乐江田镇三溪村的夜渡龙舟。
长乐 水稻抛房梁
长乐等地农民在田野里拨回数棵水稻,把这水稻抛在房屋的房梁上,认为这样房子不会受白蚂蚁等害虫侵蚀。
长乐 淹鹅和蛇
长乐等地还在端午日杀鹅和蛇,取其油用盐淹,供日后遇蚊虫咬肿等肿痛时用。
福清 蒸起家粿
五月初二福清家家户户都做起家粿。“起家尨”即起家粿膨胀起来了,粿炊熟了。起家粿是米粿,糯米发透后磨成浆,用白棉布袋装着压干,加入酵母发酵后,做成圆饼状,垫着粿叶蒸熟。因为粿蒸熟后会膨胀起来,所以命名为“起家粿”,寓意发家致富。
福清、平潭 煎面饼
福清和平潭都有端午煎面饼的习俗,用粗面,即小麦浸在水里发后,磨成浆,在大铁锅里煎成。面饼的吃法跟春饼一样,卷上炒或煮熟的豆芽、韭菜、蛏肉等食用。因为福清方言的“面”与“绵”谐音,有“福寿绵长”的美好祝福在里面。
闽侯 “分节”习俗
闽侯女婿要在端阳日给岳家送礼,俗称“分节”。《闽侯县志》载:“端午节民间还有‘送节’的习俗,即已出嫁的女儿以猪脚线面为礼品孝敬父母。此俗主要流行于荆溪、上街、竹岐、白沙、鸿尾、洋里、大湖、廷坪等山区、半山区乡镇。”
闽侯 送“红节”和“白节”
闽侯县大湖等部分乡镇端午节有送“红节”和“白节”的习俗。
送红节是己出嫁的女儿向娘家送端午节礼物,有粽子、线面、蛋、猪蹄、荷叶包等,送礼时间必须在初三和初四两天。
送白节是向节前失去大人(做父母了的)亲戚赠送粽子,收粽者回以切面,按当地风俗,上年端午节后至本年端午节前失去亲人的家庭,端午节不能包粽子,否则会不顺利,送“白节”的时间必须在初二之前,现时送“红节”、“白节”很多人都用现金代替了。
闽侯 “讨夏衣”习俗
甘蔗端午节有“讨夏衣”习俗,上年端午节后至今年端午节前有女孩出嫁的,初三日,岳父母要向女婿家送衣服、裤子、竹蓆、枕头、扇子、毛巾、粽子等礼物。也有的乡镇在端午节期间外祖母为外甥、外孙女送衣服,民间称为“送夏衣”。
莆田 “初一糕”
五月初一莆田,田民间做米糕。糕的样式虽有不同,但制作的原料与方法大致相同,都以大米磨成粉,后加糖、香料、花生等蒸制而成,叫“早米糕”;也有以佐料特征命名的“薄荷糕”等。
莆田 “初五蛋”
莆田人初五这天要煮蛋、吃蛋。清晨,人们采集香草、菖蒲、石榴枝、桃枝、柑橘枝等,统称“午时草”。中午,将“午时草”与鸡蛋一起煮,味道芳香。人们以煮蛋的汤水洗澡,浴后换上夏令新装,每人再吃上两个鸡蛋,以图吉利。
仙游 献纸于虎啸潭
仙游县端午竞渡后,献纸于虎啸潭,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。
闽南 “水上捉鸭子”
这个习俗在闽南一带还一直保留。“水上捉鸭子”的过程十分有趣,先在江河船上沿水面平行放一去皮的杉木,杉木上涂以油料,使之润滑;杉木尾端挂一长形小竹笼,内放一只活鸭;笼盖竖立一竹棍,使之能一拍即开。活动者保持身体平衡,从船上沿杉木小心翼翼行至尾端,拍开笼盖,活动者与活鸭均掉入江中,在游泳健儿的协助下,抓住活鸭。在捉鸭子过程中,岸上观众千百人呐喊助威,欢声雷动。厦门 水边烧焚生辰八字
厦门同安等县则在端午日午时,写全家人的生辰八字,送到水边烧焚,曰“辟瘟”。并用松树枝、稗谷插于门首,以求避邪求福。
诏安 走“贡王”
漳州诏安县数百年来端午节走“贡王”的民俗,是全国独一无二的。每年端午节,诏安当地人分别从两庙中抬出“开漳圣王”陈元光的部将沈世纪、李伯瑶二将的神像出行,环绕北关游街时,由庙宇灯笼前导,刀斧戈戟罗列双行,社众排队随后,齐唱原名龙船鼓歌的“贡王歌”。
华安 给古井“洗澡”
华安县仙都镇大地土楼群二宜楼内,每年端午节给古井“洗澡”,这是他们延续200多年的习俗。端午节当天中午12点后,清洗者先是拆开古井的地面部分,清洗一片井盖和两瓣副井盖。接着抽干井水,由一人下到4米深的井底,清除淤泥、杂物等。清理完后,还要往井内撒放5斤盐,以清除异味,接着封上井盖。
泉州 写午时联
“午时联”是用黄色的“雄黄酒”或“黄枝水”书写,贴联的。位置仅限于厅门上,张贴的时间为正午。“午时联”常用联语有:“菖蒲驱恶迎喜庆,艾叶避邪保平安”、“端阳艾叶如旗招百福,午日菖蒲似剑斩千妖”等。
泉州 吃煎堆
泉州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“煎堆”,就是用面粉、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。端午节之前,泉州一带正是梅雨季节,雨下个不停,古时据说是天空“漏了”所致。人们盼晴心切,仿效女娲氏炼石补天的做法,因此有了“煎堆补天”的民俗。
安海 唆啰莲
安海端午有"采莲"习俗,亦称"唆啰莲"。在端午清晨,组成一支由装扮邋遢的"铺兵"当向导的采莲队伍,铺兵手举长杆红旗,四人沿途敲锣灯鼓,数名男扮女装的"提花婆",最后面有四人抬具木雕老龙头压阵一路如醉似颠。
队伍行进中,伴随着“龙王出世除灾难啊,唆啰莲哪,啰连哩啰莲啦……”的乐曲声,游街串巷,颇为热闹,"唆啰莲"游过之处,挨家挨户舞旗拂扫,驱疾避疫,每到一处,主人家要礼施红包,并燃放鞭炮送其出门,而“提花婆”则回送给主人白玉兰花或小型木雕龙头。
石狮 对渡泼水
(陈志鹏摄)清朝闽南石狮设有蚶江海防官署,统辖当时泉州一府五县对台贸易,与台湾鹿港商贸对渡。每逢端午,两岸对渡船只都要在蚶江口驾船竞渡,追逐泼水以驱热消暑,交融情谊,并祈求平安兴旺。两岸民间还流传着一首“对渡泼水”民谣——《欢喜船入港》
龙岩 “四脚狗”祈平安
龙岩以前过端午,大人要给小孩做“四脚狗”。其实这四脚狗和其他地方挂香囊的风俗是一致的,只是所挂的东西不一样。母亲要给儿女做四脚狗,挂在脖子上,以祈求平安、发财。所谓“四脚狗”其实就是布老虎。
漳平 包假粽
漳平县等地用竹叶包谷皮为假粽,在端午时送到屋外,称“送蚊虫”,并且在五月初一要包“乖粽”给儿童吃,认为吃了“乖粽”,儿童就会听话。
三明 客家端午送节
三明建宁客家端午有送节的习俗,送节的时间一般从五月初二开始,多为晚辈向长辈送节,如刚订婚的女婿给岳父母家送节,外甥给娘舅家送节。
送节的礼品除粽子外,还有猪肉、雄黄酒、玩具、扇子、面条等。送这些礼品也有讲究,比如送扇子,意为送凉风、送清爽、送健康;送面条,取的是面条的白色,有洁净之意,送面条就是送洁净、送顺心之意。
沙县 腌制菖蒲
沙县端午节有腌制菖蒲的习俗,端午节当天采菖蒲根洗净切片用盐腌制,以备家中有人夏令肠胃不佳、肚痛时服用。
宁化 不饮江河中或井中
和其他地区饮午时水不同,宁化等地则认为端午日水有毒,是日不能到江河中或井中吸水饮食。其划龙舟自初一到初九,初九日划龙舟俗称“送瘟船”。
武夷山 赛竹筏
武夷山端午不赛龙舟赛竹筏,在武夷山过端午,龙舟赛却不以龙舟为赛具,而是以泛游九曲溪上载客竹筏争流竞技。
武夷山 做凤凰蛋
武夷山乡村端午节还有做凤凰蛋的习俗,这和纪念屈原没关系。凤凰蛋大小比鸡蛋小,黑褐色,其貌不扬,却是当地农家必备常用土药,对头疼脑热、儿童积食等寻常病有一定效果。其做法是采集二三十种草药风干后混合捣烂,捏成蛋形后再风干。
邵武 “窦娘”
邵武府端午节前,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,又以五色绒作方胜,联以彩线,系于钗上。幼女则悬之于背,称为“窦娘”。
建阳 晒药囊
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,各家皆于此日作酱。
建瓯 送瘟神
在建瓯民间认为五月多瘟役,因此旧时每年都要在端午节的傍晚举行隆重的“送瘟神”活动,祈望驱邪消灾。这是全城人共同参加的大型活动,“舟歌”(“舟歌”,是建瓯端午之日表演的传统节目之一。)队位列其中。领唱、帮唱、伴唱者多达几十人,肩扛船桨,高声歌唱。随着队伍的行进,平安幸福的美好祝愿沿途送进每家每户……
闽东北 端午走桥
在闽东北,历史传承一个“走桥祈福”习俗。古桥两头长古树,为神木,桥廊中或桥岸边立庙神佑,是一种顺风顺水的寄盼。除普遍盛行的“三月三”桥会,农历的端午节,农家还举村组织走桥活动,有的地方则七夕“量桥”,意在一生平安吉祥。
宁德 女婿给老丈人送鱼
宁德的端午节风俗特色是节前女婿照例要给岳父母送黄鱼,俗称“送鱼”。娘家要给外甥、外甥女送节饼、夏天衣物,俗称“送节”。端午节这天,左邻右舍的小孩簇拥到新娶亲的人家里,由新媳妇将五色彩线系到他们的手腕上,“记节”俗称。
宁德 端午节提前
宁德的六都、漳湾等少数村镇,柘荣、寿宁、周宁的多数乡镇,就是将端午节提前至初四。据说这是因为五月初五是闽王的忌日,为了避免犯讳忌,因而提前过节。
宁德 人歇五月节
宁德市大多地方有“人歇五月节”的习惯,旧时各行各业的人在午饭后,就休息了,街上的商铺也都纷纷关门。
插蒲艾撒雄黄酒“破五”
霞浦 妈祖走水·龙舟竞渡
端午霞浦有别具风格的“妈祖走水·龙舟竞渡”活动。松山村地处沿海,当地的群众信仰妈祖已有1000多年历史,端午当天,民众将黄、红、白、黑、青5条龙舟的龙首和龙尾在鼓乐和鞭炮的伴随下,一一抬到天后行宫进行清洗、朝拜、祀祭,并在龙头系上红绸带,插上妈祖令旗,然后重新安到龙舟上。
随后,信众穿着仿古服装敲锣打鼓地抬着妈祖神像来到海边,接着把妈祖神像抬上等靠在岸边的花船上,妈祖信众和乐手们分别坐上布置好的彩船上,在海面上沿村庄绕行,5条龙舟紧跟其后浩浩荡荡,与此同时,鞭炮、锣鼓齐鸣,形成“龙王朝圣母”的壮观景象。
在船队靠岸时,大家还把坐着妈祖金身的轿子不断地往海里上下沾水36下,寓意着妈祖在一年的365天里,天天庇护信众平安吉祥,紧接着热热闹闹的龙舟赛才拉开了序幕。
寿宁 五月初四过端午节
寿宁,至今仍保存着在五月初四过端午节的习俗。纪念为寿宁建县立下功勋的刘良、李球、刘斌等13人的“义勇大夫”,明朝起,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提前过端午的习俗在寿宁流传至今,相沿560年不变。
各式粽子
福建省内各地粽子品种多样,风味迥殊。
按外部造型分 有牛头粽(即三角粽,又称牛角粽,是最普通的一种)、四角粽、尖尾粽,以及用笋壳叶裹成的大粽等。据记载,古时还有九子粽、百索粽、筒粽、秤椎粽(清•乾隆《福州府志》卷24《风俗》),现已不见。
▼四角粽
福建省内多少粽子包的都是四角的形状。
▼三角粽
▼大粽
将乐一带俗称“棕母”
▼畲族粽子
福建多地都有畲族的聚居地,畲族的粽子是四角枕头形,畲族人家一般用菅叶裹成四角枕头形,叫“菅粽”。
按用料分 有咸粽、豆粽、碱粽等。
▼闽南肉粽
咸粽又称肉粽,其用料除糯米外,还有精肉或虾仁、或牡蛎干、或香菇丁等。讲究的人家还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酱油或卤肉汁,放在锅里炒过,然后再加上猪肉、香菇、栗子等佳品,包成粽子。
▼碱粽
碱粽又称甜粽,仅以糯米浸碱水,并无其它佐料,最为普及。煮熟后剥开竹叶,颜色浅黄、晶莹透亮,蘸上蜂蜜或白糖,吃起来凉滑爽口。碱粽可久贮不变质。凉成的碱粽干还可以煮成碱粽甜汤,有助于消化,因此人们常以碱粽干消积。这是咸粽与豆粽所不及的。
▼豆粽
豆粽则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黄豆、或花生,所以福州地区也称“花生粽”。
长泰豆粽
又称赤米粽,制法特殊,即先把黄豆磨碎,然后同粘性不强的赤米混拌,并注入少许盐水包成粽子。讲究的则拌以葱花、五香、油炒五花肉等,吃起来又香又脆。
特殊粽 喜粽
包粽子也有讲究,大粽内包小粽的叫“喜粽”,青年男女吃上会早生贵子。
财粽
粽子内包硬币的叫“财粽”,谁吃了预示招财进宝。
(以上图片来自看福清、中新网、台海网、晋江新闻网、泉州网等网络)